一是沒有形成自覺的創新機制,特別是在原始創新方面,行業內的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發明難得一見,在集成創新方面,相關技術成果融合匯聚從而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機會不多。
二是國外先進理念、創新產品的進入,例如德國工業4.0的導入將帶來更多的創新產品,以及先進的制造技術與工藝理念,這些都會給國內的骨干起重機企業帶來極大的競爭力。
三是行業內企業間缺乏合作精神,沒有技術生態思維,沒有形成“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無序,永遠將價格戰列在競爭的第一位,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惡性循環導致幾敗俱傷。
四是國產橋、門式起重機尚未形成強有力的品牌號召力、尖端的技術力量和過硬的質量,導致可靠性要求高的用戶對國內起重設備認識存在偏差,信心不足。
五是配件維修不易,與相對紅火的售前市場相比,起重機行業在售后服務領域的發展就有點跟不上步調。受到結構特點的影響,設備電氣系統中PLC、接觸器、變頻器、限位開關等配件的壽命較短,故障率較高,需要經常更換。但是由于配件采購點較少,價格又偏高,所以在配件維修和購買方面有很大的不便利,不及時的維修和保養又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從而影響了整個工程效益。
六是行業細分市場不充分。精細化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因此,針對不同領域的客戶提供專業化的產品,在最大程度上的滿足其特殊需求已經成為大多數品牌企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內容。
第一,加快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我國橋、門式起重機產業現狀及特點,應盡快延伸、完善和優化現有產業鏈,實現自主創新、原始創新。提升產品的工藝水平與技術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
第二,加大力度重點提升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和工藝的能力與水平。重點提升減速器、制動電機、起重機專用變頻器等關鍵零部件以及基礎材料和工藝的能力與水平。包括提升傳動系統、控制系統、新制造工藝的開發和產業化、材料適應性及制造工藝水平等。
第三,提升產業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水平。要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核心,來推動產品創新、制造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延伸產業鏈。
第四,堅持輕量化的發展理念。實現產品的輕型化,包括采用新的結構形式、新材料、新傳動機構、新工藝等;采用優化設計、可靠性設計等新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加強部件一體化;在減輕自重同時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橋機專委會掛靠于起重機歸口單位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應依托國家輕量化起重機課題研究,加速會員單位的融合,推進輕量化起重機進程。
第五,不斷推進設計與制造過程的綠色化。一是要全面發展符合節能減排增效要求的綠色產品;二是通過減量、增效、循環、利用等措施,推進綠色、循環和低碳發展,開發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制造流程,降低能源消耗總量,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中國制造2025》將綠色發展作為主要方向之一,推動整個起重機械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第六,堅持走出去戰略,開拓國際市場。在我國橋、門式起重機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行業要牢固樹立國際化理念,堅持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與融入國際市場。面對國內外大型工程項目的啟動,“一帶一路”的建設,要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橋、門式起重機產品加快“走出去”。
第七,在國家重點工程中尋找商機。例如《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發改基礎[2016]730號文)指出:2016~2018年,擬重點推進鐵路、公路、水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項目303項,涉及項目總投資約4.7萬億元;2015年至今新開工的大型鋼鐵項目:冀南鋼鐵集團(重組搬遷改造)、河北太行鋼鐵集團(重組搬遷改造)、山鋼集團日照鋼鐵精品基地項目、首鋼京唐(二期工程)、河北永洋鋼鐵集團(重組搬遷改造)、石鋼(搬遷改造)、POSCO-重鋼FINEX綜合示范鋼廠、馬鋼(合肥)(搬遷改造)等。
第八,建優質客戶群,完善售后服務。在維護好傳統營銷模式的前提下,為了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企業應不斷的創造出新的銷售經營模式。在機械設備銷售的過程中,要對客戶有所甄選,建立優質客戶群;同時,隨著這幾年新設備的增量減少,生產廠家應適當開發售后市場,提高售后服務水平,當然良好及完善的售后服務也將成為用戶購買設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第九,提高行業準入門檻。行業準入門檻太低,價格競爭激烈,招標過程中最低價中標盛行,阻礙了新技術的應用,建議有關部門提高橋、門式起重機行業發放制造許可證的門檻,有利于推動企業的產品轉型、產業升級和戰略重組,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歡迎技術類投稿,經采納將發布至“設備技術”推廣宣傳,擴大企業知名度、影響力。投稿內容不得有版權糾紛的內容或圖片。
投稿郵箱:加載中,微信公眾號:起重商橋,請將投稿內容發送至郵箱/公眾號即可。
微信客服